毛遂其实还有自惭
| 招商动态 |2016-07-06
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,才不露,能不显,不惊不乍,不咸不淡,平原君没有正眼瞧过他,国有疑难怎么也想不到问他。秦国围住了邯郸,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二十个 有勇力文武备具者 到楚国去游说求救, 合纵于楚 ,选了十九人,想凑个整数,硬是想不起来凑谁,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,自个儿推荐自个儿,平原君还是有点不相信他,问他在这里几年了,毛遂说已有三年,平原君说: 你在我的布袋里三年,是锥子应当早就刺破布袋显露出来了,可是你一直没露出来啊。 毛遂说: 我今天就是要请求你把我放进你的布袋。 平原君见他如是说,就把他凑了个整数,同意带他出使楚国。结果,毛遂不辱使命,在平原君结结巴巴、不得要领向楚君陈述得夹缠不清之际,毛遂抱剑上前,巧舌如簧,舌灿莲花,以雄辩的口才说服楚王联赵结盟,共同抗秦。
毛遂这番举动,是人人皆知的事,但关于毛遂人们可能也仅仅只知这件事。毛遂这样露了一把,我曾经想当然地认为他此后一顺百顺,人生就此撰写满辉煌篇章。其实不是,毛遂后来死了,在他自荐之事没满一年,就死了,死因还真跟他自荐有关。原来,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,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喘气不赢之机,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,派谁挂帅出征以敌强敌?赵王便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,欲提拔毛遂为帅,统兵御燕。毛遂听到这个消息,大吃一惊,赶忙到赵王那里去,不是去 推荐 自己,而是去 推辞 自己:不是我怕死,是我德薄能低,不堪此任,我可披坚当马前卒,不能挂袍任率印官,如是,则上可保国之江山社稷,中可保您知人之明,下可保我毛遂不为国家罪人。当年自荐,意气风发;此时自辞,何其乃尔?一个毛遂,判若两人,简直让人难以置信。赵王很是不解:先生去年自荐,才情高迈,真伟丈夫;如今脱颖而出,正是建功立业之时,怎么忸怩如小女子?毛遂说: 寸有所长,尺有所短,骐骥一日千里,捕捉老鼠不如蛇猫。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,仗三尺剑实非我能,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。 按说,毛遂此话说得入情入理,但赵王却为了展示自己求贤若渴,怎么也不听毛遂之言,硬是要他挂帅迎敌。
一个靠嘴巴子干活的人,哪里是人家拿枪杆子的对手?尽管毛遂身先士卒,冲锋陷阵,但也无法抗敌,落得个一败涂地。被赵国精心树立起来的 人才 榜样,是这么个样子?有何面目回去见 江东父老 ,除了以死谢罪,别无他途。于是毛遂避开众人,到一个山林子里,拔剑自刎,鲜血淋漓地倒在 毛遂自荐 的神话里。
毛遂的悲剧是不是再次验证了枪打出头鸟?不,根本不是。毛遂不是死在毛遂自荐上,而是死在自己的 一时之能 上。在常人的眼中,只要有一能便想当然地一通百通,一专百专,一俊百俊,一能百能,文史哲,政经军,无所不能,无所不通,赵王认为毛遂三寸舌头转得那么出神入化,肯定是三尺剑也会舞得风生水起的,为了体现赵国对人才多么重视,便霸蛮地把毛遂 滥用上了 。
我读了小半辈子书,对大名人 毛遂 的事迹到前几天读了鄢烈山先生的《毛遂之死》才知道,真算孤陋了,可是这怪不得我,要怪也只能怪老祖宗的 教育思维方式 ,我们拿历史人物来 教育 人,要么是一俊遮百丑,要么是一丑遮百俊,很少以 一切人,人的一切 来教的。可笑的是我们一些博士也跟鄙人一样寡闻。博士从政近年来几成风潮,却没几人能展其长的,原因何在?博士们只知有毛遂自荐,不知有毛遂自惭,到现在博士考公务员依然热火朝天,只有自荐,没有自惭,读毛遂只读一半,显然还是不够的。
我之所以这样说,是有理由的。因为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里上演了一场 鸿门宴 ,那刘邦害怕被霸王杀掉,就借上厕所的机会逃出宴会厅,自己离开,却让张良代他向项羽告辞谢罪,并让张良估计他返回军中之时,才回到宴席上去继续饮酒。两军距离四十里,抄小路步行,就算一半路程,也有二十里,走得再快,也要一个时辰。一个时辰是两小时,那项羽再傻也不至于傻到这个份儿上,坐在那里一动不动,两个小时刘邦都不回来,他也得让人带上工具到厕所里去捞一捞吧。就算项羽是傻子,那范增老先生可不傻,他做梦都想杀掉刘邦以成他所辅佐的项家霸业,既然刘邦送上门来,哪里有随便让他走掉的道理?宴会上埋伏了刀斧手自不必说,那项羽的军营又哪里是让刘邦随便进出的!想来就来,说走就走,过家家啊?
我的意思是说,我们被古人不断忽悠着,包括亲爱的司马迁先生也在忽悠我们,他写的《史记》,相当一部分是他用小说笔法创作出来的。举个简单例子,《史记·平原君列传》里那个自荐的毛遂,跟随平原君和楚王谈判,谈的时间稍长了一些,他就不耐烦,为了显示自己才能不与众匹,他仗剑走上台阶,口出狂言,并威胁楚王: 今十步之内,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,王之命悬于遂手 几句话,居然这谈判就谈成功了,楚王居然就在谈判书上签章盖印,这真是在闹着玩儿。毛遂这样做,不将事情弄砸就已是万幸了,哪里还有成功的道理!即使那是一个尚武的时代,这样的事情也绝对不通情理。相同的还有蔺相如对秦王的威胁,他和赵王也是到边境上和秦王谈国事,结果秦王要赵王鼓瑟,赵王吃了亏,蔺相如便让秦王为赵王击缶好打个平手,秦王不肯,蔺相如便威胁秦王说: 五步之内,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! 秦王于是无可奈何地为赵王击了一下缶。你看,这是不是在想当然,虎狼之秦,居然是这样好对付的吗?真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。说好听点,这是用小说笔法在写史传!
当然,我不是在贬低这位伟大的先生,先生的贡献抹杀不了,我想要说的是,读古书真的要多问几个为什么。那才会真有所得,我们的后生也才不至于成为书呆子。
王安石的名篇《游褒禅山记》里讲到两个洞,一个前洞,一个后洞。为了突出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这个论题,他不惜将前后两洞之间的距离拉大,我去看时,那前后两洞之间最大的距离也不过三百米,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米,而王安石却说是 由山以上五六里,有洞窈然 ,真正是想当然。
至于苏东坡将黄州赤壁当做蒲圻赤壁来写,那更是人人皆知了。不过东坡先生比一般人聪明,他知道这么有名的地方肯定忽悠不了人,不如来个实话实说,所以词中有 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 ,好一个 人道是 ,即使你认为我是忽悠,那也绝不是我个人的事了。
古人在忽悠我们,不知我们是不是受了这种风气的影响,我们也开始忽悠同辈和后人。我到湖南岳阳,在岳阳楼后面,居然看到了小乔墓,还有一尊极标致的小乔塑像,让人发思古之幽情。幸亏我知道周瑜是赴巴丘(即现在的岳阳)太守任时箭伤复发,死于途中的,小乔含悲扶柩回归故里,哪有她将夫君送回去安葬,而后又到巴丘去死的道理?可是那里的解说员眉飞色舞,言之凿凿,不明就里的游者也都深信不疑,徘徊墓前,流连忘返。
而《孔雀东南飞》里那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据可靠的史料记载,也绝不可能发生在古潜川吧,可是不由你不信, 孔雀东南飞纪念馆 就坐落在那里的青山绿水之间。如果有怀宁人到古潜川东汤池来游览,在这里见到栩栩如生的兰芝和仲卿,岂不怀疑自己来到了本县的小吏巷或刘家山。
我们满怀深情地到柴桑(即现在的江西九江)去探访古人陶渊明和白居易。大家都知道白居易在这里曾写过一篇著名的《琵琶行》,而那个送客的湓浦口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湓浦口了。为了方便游客买旅游纪念品,他们将一些名胜古迹挪动了位置,集中到距离原址很远的一条街上。方便是方便了,但一经导游说破,大家都觉得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。再去寻访陶公,见到一种酒叫 陶里流霞 ,我们在饭馆吃饭时,酒店老板便向我们推荐这种酒,还说这就是当年那个陶潜先生亲自酿制的,现在用的还是那种古老的工艺,就是名字,也是陶公自己命名的。鬼才相信呢!酒是不错,可一顿饭却兴味索然。
当然,这样做大概都是为了招商引资,当代人也大多可以理解。可是,眼前的物质之假已让我们应接不暇,再加上这些精神层面之假,我们可怎么应对?我们将来也都会成为古人,对我们的子孙,即便不能留下什么宝贵的东西,也应该留点真实的,总不能留下这些虚假的东西让他们来考证吧?再这样一代代忽悠下去,何时才是尽头?
